iPS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干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干細胞,最早由日本學者山中伸彌的研究團隊于2006年發現。常用轉錄因子組合有Oct3/4、Sox2、c-Myc和Klf4四種因子組合以及Oct4、Sox2、Nanog和LIN28四種因子組合。
iPS細胞與胚胎干細胞擁有相似的再生能力,理論上可以分化為成體的所有器官、組織。而相比胚胎干細胞,iPS細胞面臨的倫理道德爭議較小,且應用該技術可以產生基因型與移植受體完全相同的干細胞,規避了排異反應的風險,因而iPS細胞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胚胎干細胞在再生醫學中的地位,被認為在再生醫學及組織工程方面擁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為治愈糖尿病、關節炎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同時,iPS細胞在新藥開發、疾病模型構建領域也有望得到應用。但iPS誘導技術同樣面臨著誘導效率低、用于治療可能存在長期風險等挑戰。